听书总结(141-150)

Being Logical

(4/17/2023) 听完了being logical。这本书并不长,主要讲逻辑的理论和人们通常犯的逻辑的错误。全书有点干,除非对理论有兴趣,一般情况下很难听下去。我觉得培养逻辑能力,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另一反面需要在实际中找各种例子进行逻辑挑错。这种例子在自媒体时代比比皆是,比如党国的宣传,美国左右两派的报导很多时候都无法逻辑上自圆其说。至于逻辑的理论,只需要知道A->B只与非B->非A等价,而和剩下其他所有的推理都不等价,就够了。讲逻辑从道理上讲不难,但是在实际中有各种各样的陷阱,人也会被有意无意误导。对待外来的信息,始终保持谨慎和客观的立场,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成为一个讲逻辑的人。

Conscious

(4/26/2023) 听完了conscious。这是一本很短的书,主要讨论conscious,或者意识本身。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还是可以的,人们以为自己有意识,思想是独立思考的产物,却不知一切都在大脑的控制下,某种意义下所谓的意识只是认知系统下面的傀儡。书中举了砍假手但人会痛的例子,我正好看过这个视频。书的后半部分开始讲哲学意义上的意识和外延性质的讨论,这时候我慢慢赶不上作者的节奏了,感觉抓不住要点。总的来说获得了一些知识,如果能展开来讲,节奏放慢点可能收获更大。

What If? 2

(5/2/2023) 听完了what if? 2,比较失望,这本书沿用了第一本的风格,表面上看是作者回答一些小孩或者大人的奇怪的问题,同时进行科普。和第一本有所不同的是,这本书的问题更加狂野(wild),而且有很多比较雷同的地方。比较常见的就是关于宇宙,星系等大尺度下的提问,有很多问题从受过教育的眼光看非常无知。不可否认有时候孩童的问题虽然简单并且肤浅,但是代表了人在缺乏相应知识的情况下最原始且直白想要获得答案的冲动。比如有人问开着车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要多长时间,或者吐口水要多久能把游泳池填满。这本书显然没有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比例,以至于大部分都局限在人的自然认知和星系框架的比较下,听起来重复性太高,令人疲惫。

Why You Eat What You Eat

(5/5/2023) 听完了Why you eat what you eat。这本书写的相当好,它的价值即使在朗读者糟糕的表现下也掩盖不了。这本书分析了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几乎涵盖了一般人能想到的所有方面。比如人的味觉其实和嗅觉紧密相关的,美食首先刺激的是嗅觉,让人产生各种联想才有了想吃的冲动。比如人的味觉并不准确,喜欢吃重口味的人大多是因为基因的原因味觉不灵敏。比如人们对食物的认知和文化,食物形状,进餐灯光强弱,周围音乐,甚至碗的大小都有关系。比如人们对于甜食或者软糯食物的热爱有着更深刻的童年记忆的印记。书中列举了很多研究的结果,说实话我个人认为有的研究价值并不大,但是作者能阐述非常清楚,并能用来说服读者,这是很了不起的。我很感激作者能让我重塑了食物观,解释了一些曾经有所感受,但无从解释的食物上面的问题。这本书的最大败笔在于朗读者毫无情绪的朗读和比较快的语速。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一本关于食物认知方面的书,虽然有的观点不能完全同意。强烈推荐。

Stress Less, Accomplish More

(5/16/2023) 听完了Stress Less, Accomplish More。这本书是讲meditation的,顺便给作者自己的冥想项目做广告。我以前接触过冥想,但这本书写的很一般,如果一个人从未接触过冥想并听了这本书的话,十有八九会产生很深的不信任感。当然这本书在某些方面有启发意义。比如我认识到,冥想本身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调整心态和修正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悟,并与内心的焦虑和解。归根到底,还是人们对于思维的模式和思想的产生方式了解太肤浅了,不得不用一些比较外围的方法来探究。从这本书来说,写的不好的原因在于一开始吊住读者胃口,一直到一半的时候才开始讲有用的东西,然而又开始讲没用的内容。全书7个小时完全可以把冥想的本质说的很清楚,但本书把相当的篇幅浪费在以实践者口吻讲冥想给自己的好处。我认为在这种问题上,个例并没有说服力,过多的个例反而起到反作用。

Upheaval :Turning Points for Nations in crisis

(6/4/2023) 听完了Upheaval: Turning Points for Nations in Crisis。这本书主要以七个国家为例,讲述不同国家在面对危机时候的应对以及后果。七个国家包括芬兰,日本,智利,印度尼西亚,德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书的后半部分主要讲全球性的危机,比如气候变化,能源等每个国家都要面对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这本书应该分成两本,一本专门讲单个国家面对危机时的应对,一本专门讲世界性的危机,因为它们中间的共通性比较少。其次,我认为这本书的写法上存在问题。以这种题目为例,或者更侧重于历史,少量加入个人观点和评论,或者简单描述历史,但有个人的比较深入的思考。这本书介于两者之间,所以从历史叙述上看,差了一些对这些国家做出历史性选择的深层原因,从观点上,又觉得作者由于希望对历史的叙述是客观的,而没有把自己内心想法说透彻。所以总感觉差了一点意思。全书开头有很长一段是作者的自述,讲述他自己当年面对危机时候的选择,但最终书中也没有说明为什么个人危机和国家危机有相似性和可比性。总的来说,虽然这本书很长,达到18个小时,由于要回答的问题太多,或者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太多,给人的感觉反而是太短了,没有把问题说清楚。当然,作者对于七个国家的历史描写还是可以的,如果分成两本书来写的话,可能会更好。

How Adam Smith Can Change your Life

(6/17/2023) 听完了How Adam Smith Can Change your Life。这本书写的不错,有点像随笔的写法,作者读了Adam Smith的著作之后随意写了点感想,加上和现代人生活的结合和评论。我没有看过原著,但是听这种读后感还是很有启发。比如人为什么会产生同理心,为什么在陌生人和朋友碰到困难的时候产生截然不同的表现,人的幸福感源于何处,当然还有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论述。这本书写的非常顺畅,朗读者的气质和本书也很契合,应该说魅力十足,开始听了就不容易停下来。小小的问题是由于基于随笔的写法,没有中心和论证,听到后面很快就把前面忘记了。唯一记得的是亚当斯密的名言”Man naturally desires, not only to be loved, but to be lovely.”。love and lovely应该是人一生追求的目标。

The Beekeeper

(6/19/2023) 听完了The Beekeeper。刚听了几分钟就知道借错了,听完后甚至为作者感到尴尬。如果说这是小说,是编的故事,我觉得还能说得过去,但作为非小说类和企业管理类著作,那就太糟糕了。书中的故事大概是,作者全家去一个农场散心,偶遇一个养蜂人,养蜂人告诉作者一些蜜蜂族群的故事,比如蜂后和工蜂的上下关系,蜜蜂族群的生存和挑战,等等。作者联想到可以拿来用到企业管理中,用蜜蜂群体的管理和合作的方式来运作一个公司。作者作为一个公司老板,用email写了几句话发给公司员工,于是高能的部分来了,公司员工看了之后激动得不行,不光把几句话打印出来挂在墙上,还写了大段的心得体会并按照指示进行自我总结与自我剖析。作者写了什么呢,在我看来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比如“公司就像一个蜂巢,只有每个员工受益了,公司才能发展好”这种。更加可笑的是,在书的后四分之一仔细描写了员工看到老板指示后的心理活动和表现,有的人如醍醐灌顶般开窍,有的人从不理解到欣然接受,一发入魂。朗读者的表现也很糟糕,把听众当小学生,读的非常慢,而且全程配以轻松搞笑的情绪,但这本书完全不是这个路子。总之最差之差评。

Why We Forget and How to Remember Better

(7/14/2023) 听完了Why We Forget and How to Remember Better。这本书前面比较硬核,主要讲大脑记忆的原理和回忆即取出记忆的机制。应该说人类对于大脑记忆的机制还不是完全清楚,这本书总结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试图从根本上解释关于记忆的各种问题,比如人是如何产生记忆,记忆是如何存贮在大脑以及大脑的哪个部位,记忆是如何增强或者消失的,为什么会出现记忆的偏差而往往人们坚信是正确的,为什么老年痴呆症会丢失短期记忆,但长期记忆会保留,等等。这本书前半部分写的非常精彩,几乎回答了关于记忆的所有问题,几乎可以媲美thinking fast and slow。有意思的例子比如忘记名字是正常现象,和早期Dementia没有关系。早期阿兹海默症患者有个特点就是更难记住被告知的不要做的事情,而更容易记住被告知的要做的事情,因为大脑处理记忆的某部分出现了问题。全书的后半部分有点灌水,花了很大的篇幅告诉大家如何锻炼记忆力,且举了很多例子。我觉得这是两个不同的主题,如果分成两本书会更好。况且没有证据表明锻炼记忆力对于预防大脑老化有帮助,所以对于书中的例子记住pi前50位到底有多大意义,我还是心存疑惑。但无论如何这本书回答了我长久以来对于记忆的很多疑惑和问题,且前半部分干货非常多,强烈推荐。

The Ugly History of Beautiful Things

(7/20/2023) 听完了The Ugly History of Beautiful Things。这本书主要讲了人类历史上一些表面光鲜美丽的事物背后的黑暗面。列举的事物有:玻璃,香水,鲜花,丝绸,钻石,大理石,等等。实事求是的说,这本书从一开始定下的基调就已经predictable,我几乎非常确信作者要讲什么内容,后来作者的确在这个框架下写作。但是和一些白左为了追求观点正确而近乎虚伪的表述不同,这本书写的非常让人能够接受,不光是文字上面,在朗读者的口气上也非常接地气。比如一开始作者就写她年轻时候爱慕虚荣,所有的钱都拿来打扮,直到现在年纪大了也会不断追求外表漂亮的事物,即使知道其背后有不堪的剥削或者劳工的血泪。作者也没有劝说读者抵制或者割席,只是以平静的口吻描述这一现状。整本书听下来非常流畅,我时常想,社会就是应该这样运作的,人们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或者物质条件,即使这件物品完全背离了它本来的样子。这和道德无关,和弱势群体也毫无关系,是人类本能的对好物的追求造成了需求,并需要社会提供商品来得到满足。当然这本书还可以探讨的更深入,但在全书一开始的设定下,我认为本书的内容正合适。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听书读书,头顶不秃.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