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总结(161-170)

The Art of the Good Life

(11/22/2023) 听完了The Art of the Good Life。这和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是同一个作者,书的章节也高度类似,若干独立且短的章节汇集成为一本书。这本书总的来说还可以,给如何过完人生有一些很好的建议,但这种文摘类型的书也有其缺点,主要问题在于章节之间相对独立,没有一种逻辑上的承接关系,导致听起来非常费劲。此外,对于这个主题已经有太多的文章了,新鲜感没有太多,且这种合集很难显示出作者独立的思考和观点,所以记忆点不是很多。总的来说还算是比较合格吧。

On Immunity

(11/30/2023) 听完了On Immunity。作者是不愧是专业作家,东扯西拉一大堆,听上去头头是道,但没有任何结论。这本书主要讲关于免疫尤其是疫苗的话题,作者由于不是专业出身,极力避免了专业方面的叙述,而从一个家长和普通人的角度看待免疫和疫苗。也许是作者有意,也许是能力有限,整本书显得过于小心翼翼了。我猜想作者试图以客观的角度描述看待疫苗的不同观点而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结论,但说实话两方完全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反而是作者为了搞平衡写的非常收敛,听上去非常难受。不得不说作者的文笔很好,每一章都能从看上去毫无关系的故事开始,扯到免疫的话题上来,这其实需要很强的文字功力。但是每一个问题都没有讲透彻,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写法。

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

(1/11/2024) 听完了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这本书很长,是枪炮,细菌和钢铁的作者另一部力作。这本书以新几内亚部落人的生活变迁为背景,主要讲述传统生活与现代生活的巨大差异,且主要侧重于社会层面。作者显然对于新几内亚部落的传统生活有相当的了解,全书以社会学式的研究,对于部落的文化,社会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孩童教育,矛盾冲突,饮食习俗,等等有着极为详细和深入的阐述。可以说,读了本书后,基本会对于部落文化有着全方位的了解,而不是观光者式的猎奇,或者探险家式的浮云掠影般的比较肤浅的感受。我感受比较深的几点有,部落间的冲突由于缺少来自于更高层的强力仲裁,往往导致暴力活动更频繁和血腥;由于靠天吃饭导致部落忽略深耕技术,但追求风险低但产量更少的种植;部落人的一生由于意外导致的死亡率相当高,反而不会像现代人般重视一般性质的意外;很多部落面临现代社会面临巨大的挑战,比如语言的消亡和糖尿病人的急剧增加。这本书的后记我认为是写的最好的一节,作者受到新几内亚部落文化的熏陶,再与美国这样的最发达社会做比较,一口气吐槽了很长。我认为这才是他写这本书的初衷:这是总结了他一生的经历,和对于故乡文化的认知,写下的给新几内亚的礼物。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往往都是类似的,我时常可以看到中国乡土社会的影子,而这种乡土社会结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有的已经土崩瓦解,有的则以另一种形式保留下来。很遗憾中国没有这样类型的研究和书籍,能把这种变化记录下来。其实这种变化蕴含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几千年皇权君权和儒家文化对于人的思想影响,也造就了今天中国的面貌。这本书有一点问题,就是有的章节写的过细,感觉和主线没有什么关系,但总的来说相当不错,强烈推荐。

Rationality: What It Is, Why It Seems Scarce, Why It Matters

(1/21/2024) 听完了Rationality。这和Enlightenment Now是同一个作者。两本书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感觉作者格调(bige)很高,写作能力超过一流水平,所有的文字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才能体会。这应该是我听过的书中难度最大的之一,里面很多的知识非常硬核,需要有相当的基础知识才能跟上进度。全书主要讨论所谓理性,什么叫做理性,为什么人们需要理性,为什么人们不自觉会陷入非理性状态,以及最终章,一个人如何在当今纷繁嘈杂的真假信息莫辨的海洋中自处。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covid大流行期间的大量虚假信息,和2016年美国大选。作者用了相当的篇幅讲统计,type I,type II误差,显著性pvalue对人的误导,贝叶斯统计,以及非理性的人会被看似客观的数据误导的根本原因。然后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理性和人性的讨论,用词格调非常之高,我很多都没有听懂,但依然大受震撼。我丝毫不怀疑作者一定是大师级别的人物,但这本书对于一般人确实不太友好,内容太硬核,一时消化不了。我打算以后再听一遍。强烈推荐之。

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1/30/2024) 听完了Influence。这本书写的不好,后来查了一下才知道是1984年写的,最近的是修订版。这本书从心理学角度讨论人们如何说服他人,或者被他人说服。准确的说,说服这个词应该改为服从性,或者顺从的意思。比如送对方礼物后,对方会有回赠相同价值礼物的冲动,比如人们做一件事,往往是因为周围别的人都在做而感觉有做的必要,再比如在稀缺性,即使是营造的稀缺性的情况下,人们有迫切的需求出高价去购物。实际上,这本书列举的很多例子还有点意思,但是写的非常乱,往往不知道作者想要说明的点在哪里,听着听着就完全迷失了,而且逻辑关系非常缺乏,大部分的时间里我都在想,作者写这个和前文没有任何关系的内容想干什么。比如第二部分讲中国对美军战犯改造的例子,其实是比较有意思的选题,但写得一塌糊涂,带有事实性描述的内容,并不是一次性放出来,而是在需要论证作者观点的时候才第一次出现,所以很难有说服力。总的来说这本书举的事例还可以,但写法很难让人接受。

The Undoing Project

(2/4/2024) 听完了The Undoing Project。这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讲的是现代行为心理学创始人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从合作到分道扬镳的故事。听完了非常感慨,这两人都是极其敏感且相当聪明的人,早年做的也都是非常前卫和开创性的工作,且一生最大的贡献都是在两人合作的时候产出的,但是却因为各种原因反目,我的理解是,两人天生性格不同,在没有名气的时候可以合作无间,但有了名气之后两人都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从而慢慢朝着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轨迹移动,而不是以是否对科学的贡献作为目标。这和杨振宁李政道的故事很类似,唯一的不同点在于Amos死的太早了,他们二人的裂隙还没有发展到完全对立的地步,之后他们合作的所有荣誉又都只给了Daniel一人,所以后人对这段历史着墨很少,也在情理之中。我感慨的是,两人都是心理学的专家,一定也研究过他们自己经历的心态变化,可惜这一段从来没有公之于众。人本身是很复杂的,人作为动物,认知上面也并不完美,我非常认同他们的研究结论,那就是人根本不是理性的,而是充满矛盾和偏见,却又从根本上追求因果关系的复杂体。说到这本书,我非常不理解第一章的内容,讲莫雷作为数据分析第一总经理在休斯顿火箭的故事,这和后面的章节毫无关系,后面章节也再没有对第一章有任何呼应,除非作者和莫雷本人有私交,我看不出有任何第一章存在的价值。但从语言和写法上,这本书非常好,尤其从中后段开始一气呵成,非常享受,强烈推荐。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2/8/2024) 听完了Man’s Search for Meaning。这本书很有名,主要讲作者作为精神科医生和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在残酷的命运下依然保持乐观并理解人存在的意义。全书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他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是作者探索并推广自己的所谓Logotherapy方法,帮助人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这本书写于1946年,不得不说确实有点年代上的隔阂,听起来很费劲,其次因为作者推广的logotherapy疗法并没有成为现代心理学研究和治疗的主流,所以接受程度不是很高。对比这本书的写作年代和内容,我直观的感受是,现代科学对于循证医学确实更为谨慎,比如作者提倡的意义疗法,因为很难有切实的证据支持,所以一直处于主流观点之外。但作者本人的经历确实很传奇,他对人生的态度和思考也完全超越了时间和年代,影响着后世一代代的人。

Digital Minimalism

(2/25/2024) 听完了Digital Minimalism,这本书主要讲如何最小化使用数字设备,尤其是在手机上使用社交网络。这本书的第一章写的非常不错,主要讲手机是如何从最开始的一个简单通话,听音乐和上网设备一步步进化到如今强大到包罗万象的迷之屏幕。在这个过程中,社交网络功不可没。后面的章节中,作者介绍了如何减少对于社交网络的依赖,如何减少每天手机的使用时长等等。主要方式有,删除手机上的社交网络,只在电脑上使用,控制使用时长,或者只用功能机,等等。我对于作者后面章节的某些观点不是很赞同。电子设备,尤其是手机,无论人们怎么攻击它的坏处,这种设备对于生活质量的改善是实实在在的。不可否认的是移动化社交网络极大的拉近了人们的距离,理论上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与任何对象互动。这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出现还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甚至小于一代人的成长过程。刻意排斥手机的使用实际上只能把自己推向保守,离新事物的距离更远。我觉得当下最缺乏的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信息源,和能健康交流讨论的相对封闭的社群,但这和最求利润最大化的社交平台利益上并不一致。

Food

(3/6/2024)  听完了Food。这是The Great Courses中的一部分,就是把一些名人课堂上的讲话录音整理出来。好处是声音口语化,比较易懂,坏处就是每一章节是一堂课的时间,如果类似seminar的时候通常章节之间没法连贯。还好这次是同一个人连续上课,总计长达18个小时。这本书主要讲食物在人类历史中的发展变迁,从部落时代到现代大量工业化食物,中间还有各国代表性食物和烹饪技术的介绍。这本书非常有信息量的一点在于,作者不光谈食物本身,而是仔细研究了食物背后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对食物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比如在不同时期香料,糖,咖啡的传播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革命,比如中世纪后期以法国为代表的贵族食物是黑死病带来的人口巨量减少,印刷术的传播带来的食谱流传等因素叠加而成,比如餐馆在欧洲的兴起是伴随着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比如快餐文化对应的是大规模社会化分工,农业革命,和工业化种植技术。所以也可以说,食物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是传统和经济变革交织在一起的必然结果。从中可以看到,现在的食物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一直以来的样子,而且人们的口味也随着时代变化,以前的美味从现在看未必如此。总的来说这本书内容很翔实,希望以后有一天我也能写出这样的。

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

(3/13/2024) 听完了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这本书前四分之一非常惊艳,然越到后面越显平庸。作者早年投资互联网企业赚的盆满钵满,然后渐渐在网上总结人生经验,这本书算是他网络言论的合集。我丝毫不怀疑作者愿意分享的诚意,只是全书后半部分的很多观点并不是作者独有,而应该是成功人士的共识,比如要不断学习,保持虚心。且作者的某些观点我持保留意见。但本书的前面部分非常有价值,作者分享了他对财富的看法,如何选择工作,人生和生活城市,等等。我完全同意作者对于工作要scale up和leverage的理论,但在实践中能做到这种工作的人少之又少,且入场门槛非常高,相信99%的人都无法付诸于行动。作者对于成功的理解也很有启发性。作者认为成功的本质并不应该是快乐,而是与自己和解后的平静。我也完全同意这个观点,但同样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非常少,绝大多数人都是在从糊口到追寻个人价值的不断挣扎中过完一生。这本书的前半部分非常推荐。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听书读书,头顶不秃.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comment